殲31戰斗機模型簡介
殲-31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的第四代(中國采用歐美主流的戰斗機劃分標準)雙發中型隱形戰斗機,代號“鶻鷹”,其采用雙發、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蚌式進氣道。目前猜測主要用途有三種:一是與中國重型隱形戰斗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盡管軍方沒有立項;二是擬推出的隱形戰機出口型號;三是發展為替代殲15戰斗機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戰斗機。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原型機的國家。2013年1月25日下午4點多AMF五代戰機(殲-31)第二次試飛。殲-31于2014年3月3日再次進行了試飛。據現場網友描述,當日殲-31戰機共進行了兩次試飛,上午下午各一次。 3月1日中午12點左右,編號為2011的最新一架殲-20戰斗機成功首飛,殲-31戰斗機的這次試飛緊接在2011號殲-20首飛之后,令軍迷們大呼“給力”。2014年4月10日,殲-31時隔一月再次試飛。
據報道,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由中航工業沈飛自籌經費自研的制造的一款隱身AMF五代戰機(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原型機的國家,此前,只有美國同時研制了2種五代機。[1]
該機于2012年11月13日作為概念機參加了珠海航展。
2013年1月25日下午4點多AMF五代戰機(殲-31)第二次試飛。
J31
據超大網友消息,今天上午10時32分25秒,中國人制造的第二架隱形戰斗機,AMF四代戰機已經升空!AMF四代戰機在殲-11BS戰斗機的伴隨下,進行通場飛行。
國產第二款隱身戰斗機殲-31“再次進行了試飛,這是試飛后,殲-31在八月進行的第二次試飛。
殲-31“鶻鷹”進行了試飛工作,本次試飛長達40分鐘左右。殲-31試飛的頻率有所加快。
從當前已知的圖片資料來看,該型機長度在16~17米左右,翼展在10米上下,屬于典型的雙發中型戰斗機,機體整體體積介于F-15和MIG-29之間,機翼面積約40平方米。機頭、機身呈菱形,雙垂直尾翼向外傾斜,垂尾、主翼、平尾后緣前傾,使用帶鋸齒的起落架艙,屬基于隱身設計的戰斗機。
據外媒報道,早在一年多以前,西方情報人員就向簡式透露說,一種中國式的F-35戰機正在沈陽建造中,并指出該飛機將在2012年9月試飛。
氣動布局
編輯
網友繪制殲-31假想圖(4張)
從當前已知的圖片資料看,該型機是一種單座、雙發、雙垂尾的常規布局飛機,通過人體、車輛,該型機長度在16~17米左右,屬于基于隱身設計的戰斗機。
主翼
由前所述,該機為常規布局,該型機主翼后掠角中等,展弦比較小,安裝方式是四代機標準的進氣道上緣位置,以提高機身和進氣道升力體效應的使用效果。主翼的厚度較薄,屬于針對超音速優化的小展弦比中等后掠角薄翼型方案。
其相對面積較小,與F-22超過78平方米的巨大機翼相比,其較小的機翼對盤旋性能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巡航狀態的升阻比較差,影響航程,當然其超音速阻力會有一定優勢。
機翼后緣安裝有全翼展單塊襟翼而沒有使用襟翼-副翼分離的設計,襟翼打開角度較大,這主要是針對短距離起降和艦艇使用,全翼展大幅襟翼可以使得著艦-起飛速度降低約10節。
但是這個設計的奇特之處在于,全翼展襟翼設計主要是針對上艦,但是因為艦載機需要折疊機翼的緣故一般都是采取兩段式的襟翼方案,每側機翼使用兩臺作動器分別驅動兩個翼面動作,而四代中型戰斗機則采用了完整的單個全翼展襟翼,在上艦改造后還必須再在外側增加。
一對作動器以驅動折疊翼段的后緣襟翼/副翼,增加了改裝的復雜性。為何不采用兩段式全翼展襟翼,是需要待后續資料進行分析的?;蛟S該型機可能采用類似F-35C的方式,極大的加大翼展,在增加的外翼寬度上布置新的襟翼-副翼,但是這樣憑空增加新的控制面必然帶來控制律的不通用性,增加研制的復雜程度。
平尾
平尾采用了和主翼類似的設計,平尾前緣和主翼前緣,平尾后緣和主翼后緣相互平行,這主要是為了減少雷達波散射的強波束方向。平尾安裝位置較為靠后,平尾后緣在發動機噴管之后,可以提高配平力矩。
但是其向后伸出的距離比F-15、F-22和F-35來說較短,設計相對保守。同時該機雖然采用了靠后的平尾,卻沒有和類似設計的F-15和F-22一樣采用兩側尾撐設計,舵機安裝在發動機艙兩側,轉軸本身相對于尾翼靠前,需要較大的操作力矩,而且有卡軸的風險,這是其設計中比較奇特的一點。
垂尾
向外側傾斜的垂尾,可以有效降低雷達散射,同時也可以使得垂尾部分避開前機身拉出的渦流,提高在大迎角狀態的可控性。其面積較大,應該是為了提高高速下的方向穩定性的目的,這一點在F-22上表現較為明顯。從這一點看該型機將主要針對超音速性能進行優化。
邊條
渦升力是60年代以來,飛機氣動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在主翼之前,利用各種渦流發生裝置產生渦流,其流過主翼可以產生強大的升力以提高飛機的升力系數和抬頭力矩,配合靜不安定設計可以極大的提高飛機升力。常用的渦流發生裝置包括了幻影2000上的小型固定副翼、J-10的鴨翼和F-16的邊條。
殲-31
在四代戰斗機上則出現了新式的“棱線”式渦流發生裝置,其利用升力體原理,利用機身本身來產生升力,尤其是菱形機頭、船型進氣道的邊線,其效果與傳統的邊條相當甚至更為強烈,而且可以有效減少邊條增加的機身濕面積和阻力。同時菱形機身和船型進氣道本身也是減少散射的重要隱身措施,一舉多得的“棱線”是四代戰斗機性能優勢的重要來源。
該型機上沒有采用傳統意義的獨立邊條,而是采用四代機特有的三段式“棱線”邊條,采用了菱形的機頭和船型(兩側壁向外傾斜)進氣道,配合精心設計的折現,同時兼顧了隱身和增升,從各國經驗看是較為先進的設計。
評價
中國第四代中型戰斗機機身設計與F-22頗多相似之處,屬于典型的常規布局中型戰斗機,主要設計方向是針對超音速機動性方向,主翼較薄,后掠角在40度左右,是比較適合高速機動的后掠角。但是其長細比相對于F-22較小,可能會是影響其高速性能的難點,可能基于此而采用了較小的翼面積和展弦比,以較高的翼載荷換取較小的超音速阻力,當然會犧牲一些盤旋能力和航程特性。
在氣動設計上,完全基于隱形需求而設計外形輪廓的,基本上沿用了比較成熟的隱形飛機設計思路來的,如果能保證設計的精細和加工的細致,可以實現較好的隱身特性,其隱身效果可能與F-35類似,滿足大部分作戰需求。